斗罗大陆动漫网

奥斯卡同人主攻(斗罗同人奥斯卡)

华裔导演赵婷执导的《无依之地》是今年奥斯卡热门,这在意料之中——它拿到了6个提名;曾国祥执导的影片《少年的你》代表中国香港,进入“最佳国际影片”提名的5部序列,这多少令人感到一些意外和惊喜。另外,刘亦菲主演的《花木兰》获最佳服装设计和最佳视觉效果两项提名。

奥斯卡同人主攻

《少年的你》是中国电影继2003年《英雄》之后,18年来再度获得最佳国际影片的提名。在这18年中,最接近提名的一次是2014年《一代宗师》在九进五时惜败,影片最后获得了“最佳服装设计”(张叔平)及“最佳摄影”(菲利浦·勒素)两项提名。

受疫情影响,2020年国际影坛萧条。代表中国出征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的三部影片——《夺冠》(中国内地)、《阳光普照》(中国台湾)、《少年的你》(中国香港),只有《夺冠》是2020年上映的,其余两部其实都是2019年下半年上映的影片。

奥斯卡同人主攻

就在本届奥斯卡奖提名公布几天前,中国电影家协会召开第十届主席团第四次会议。根据影协官方微信报道,会议议程中有一项是——研究“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外语片评奖方案”。这意味着,金鸡奖未来可能增加“最佳外语片”的奖项。

十八年如一梦,中国人的“奥斯卡情结”淡了许多。从去国际舞台领奖,到准备给世界发奖,中国电影人开始重新定位自己在世界电影版图中的地位。

奥斯卡与“最佳国际影片”

奥斯卡“最佳国际电影”的前身是“最佳外语片奖”。

2019年4月,奥斯卡学院奖理事会作出决定,针对第92届奥斯卡学院奖的评奖规则作出了一系列更改。最重要的变化是,决定将原有的“外语片奖项(Foreign Language Film)”更改为“国际影片奖(International Feature Film)”。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设立于1947年,最早名叫“奥斯卡荣誉奖”,1956年正式命名为“最佳外语片奖”。最后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是《罗马》,而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的是《寄生虫》。

奥斯卡同人主攻

《少年的你》是否能最终取得第93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还待4月25日颁奖日才能见分晓。

在国内,不少人对“奥斯卡”有误解,认为它是世界最顶级的电影奖项,堪比电影“奥运会”。这也闹出不少笑话,比如,某位流量小生就曾表示,自己的职业目标是拿奥斯卡影帝。

其实,奥斯卡是美国的一个国内奖,尽管比较开放,但基本还是以美国电影为主,反映的是当年美国市场中电影的艺术水准。北美是世界第一电影市场,而好莱坞在世界电影又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奥斯卡作为一个美国国内奖就有了世界意义。

如果硬要把奥斯卡比作电影“奥运会”,那么“最佳外语片”这个奖项可能有那么一点类似的功能。一部外语片除非在北美市场异常火爆,不然它与奥斯卡的缘分就止步于“最佳外语片”了。

好莱坞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全球观众的审美。一部外语片想要在电影第一大国的“客场”脱颖而出,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很遗憾,华语片在北美市场也很难突围,中国电影与奥斯卡的缘分主要也集中在“最佳外语片”这个奖项上。

奥斯卡同人主攻

一部华语片如果没有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那么它顶多只能在一些诸如摄影、美术、服装设计等技术类奖项刷存在感。即便如此,整体上数量也非常稀少。

中国演员在奥斯卡拿表演类奖,闻所未闻。中国题材的英语片《末代皇帝》曾经斩获9项大奖,但尊龙、陈冲都不曾获得表演奖的提名。

“最佳外语片”为什么要改为“最佳国际影片”呢?恐怕这和美国社会愈演愈烈的政治正确不无关系。所谓“外语片”,其实指的是非英语片,美国是移民社会,除了英语,少数族裔日常中也使用其他语言。把“非英语”统称为外语,多少会伤害一些人的感情吧。

以语言来做区分,导致大多数英联邦国家出品的电影既不能参加最佳外语片奖的角逐,也很难与主场作战的美国影片竞争其他奖项。当然,因为语言相通,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本身和好莱坞电影工业关系密切,很难区分彼此。

奥斯卡同人主攻

英国学院电影奖(BAFTA)虽然有着类似奥斯卡的包容性,却也专门设立了一个“最佳英国电影”的奖项来表彰本国电影。在英国这个奖项中,与“最佳外语片”对应的奖叫做“最佳非英语片”(Non-English Film)。

在英语电影之外专门划分一个“最佳外语片”的奖项,实际上反映了英语片在世界电影中的强势地位。“最佳国际影片”的更名淡化了这种中心与边缘的分化,但掩盖不了这个事实。

“最佳外语片”设立于二战后的冷战阴影之下。好莱坞用一个国内奖中的一个小小分支完成了对世界电影版图的整合。纵观历年提名、获奖最多的国家,排名靠前的如意大利、法国、西班牙、日本、德国等,都是发达国家,第三世界的存在感比较低。

奥斯卡同人主攻

以亚洲的电影大国为例,印度只拿过三次提名——《印度之母》《早安孟买》《印度往事》,没有获过奖。而韩国的《寄生虫》属于破天荒,但一击即中。华语片拿了8次提名,在本届奥斯卡揭晓之前只有《卧虎藏龙》获奖。

“奥斯卡情结”背后的中美博弈

多年陪跑,中国电影与奥斯卡上一次大新闻,还是2015年《山河故人》与《狼图腾》因为“申奥”而公开撕破脸。“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最终《滚蛋吧!肿瘤君》被主管部门选中。

奥斯卡同人主攻

与奥斯卡其他奖项不同,最佳外语片是需要每个国家政府来选送的。有网友表示,如果选送的是贾樟柯的电影,说不定中国早就拿奖了。这个评论不无道理,但这客观反映出,奥斯卡是有趣味指向与意识形态的。如果要在别人制定的游戏中取胜,最好的方法是顺应游戏规则。

仔细看中国大陆历年选送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没有统一的标准。如果非要归纳,那么大致经历了一个从“费尽心机、不断试错”到“外宣指向、重在参与”的转变。这种转变也体现了中国文化心态的转轨,如果说之前是“我注视着你注视我的眼睛”,那么现在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中国电影,除了从艺术层面展开分析之外,我们不妨换个视角。

奥斯卡同人主攻

90年代初是中美交恶后的破冰期,这时期《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先后获得提名;2001年加入WTO之后,中美关系进入蜜月期,出现了《卧虎藏龙》《英雄》。而现在中美关系步入转折时期,《少年的你》入围了这个奖项。

最佳外语片奖作为一个“挖掘”机制,客观上也提供给美国人了解中国电影的一个窗户——虽然缝隙很窄。诺兰为宣传《星际穿越》来华时,面对记者提问,称“最喜欢的中国电影是《菊豆》”。

有意思的是,知名剧作家罗伯特·麦基也曾在采访中提到过《菊豆》,称它是“一部有着莎士比亚悲剧力量的电影。”《菊豆》也是他那本编剧宝典《故事》中唯一提到的大陆电影。

奥斯卡同人主攻

对于国内观众而言,张艺谋口碑最好的电影是《活着》,相反《菊豆》却比较冷门。这种信息差也和“最佳外语片”的过滤作用有关。业界名流对于中国电影如此无知,更别提普通观众了。这种错位也反映出中美电影交流中存在的“差序格局”。

上文提到,中国电影与奥斯卡的缘分基本上止步于“最佳外语片”。但有人偏偏不信这个命,他就是《金陵十三钗》的制片人张伟平。

为了主攻奥斯卡,《金陵十三钗》放弃了欧洲三大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他接受采访时曾豪言,“这部电影更适合直接去竞争奥斯卡奖。张艺谋此前拿过柏林金熊奖,现在拿奖的可能性并不大,就算拿了,又能怎么样呢?”

张伟平一口气给《金陵十三钗》申报了13个单项奖,结果一个提名也没有。从精心选材到邀请拿过小金人的克里斯蒂安·贝尔担任男一号,并且“入乡随俗”花费了不少公关费用,那座山依然翻不过。经此一役,中国电影人的“奥斯卡情结”就淡了许多。

奥斯卡同人主攻

曾经,中国拼命想融入到世界。为了与世界接轨,我们用不少参照系作为标准。奥斯卡就曾是这样的标准。而当中国崛起之后,我们猛然发现自己本来就是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中国也要逐步制定自己的标准。

可以去“冲奥”,但是没必要眼巴巴地求表扬。

说回到金鸡奖增设“最佳外语片”。显然,按照奥斯卡的评选方案——世界各国申报,不太现实。我认为,把评选范围放在中国市场一年上映的引进片中,相对比较合理。

当然,金鸡奖本身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以及在华语区的辐射力与影响力,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从提名到获奖有多远?

获得提名之后,《少年的你》导演曾国祥表示,电影在不同国家受到观众支持和喜欢,作为一个导演很开心。

《少年的你》两位主演周冬雨和易烊千玺工作室发文表示祝贺。周冬雨方面说:少年披荆,与光同行。千玺方面说:感恩所有,为“少年”骄傲!

《少年的你》之前在国内拿了不少奖:包括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最佳导演等8个奖项,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和剪辑奖,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奖和最佳新人奖。这些足以证明《少年的你》的实力。

奥斯卡同人主攻

内地提供了故事和主要演员,香港出了导演和制作团队,其关于“校园霸凌”现象的表达获得了世界范围内的共鸣。

提名已是一种肯定。获奖前景殊难逆料。提名的另外四部影片分别来自丹麦、波黑、罗马尼亚和突尼斯,其实力我们并不了解。

去年是同属亚洲的韩国电影《寄生虫》拿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国际电影两项大奖,创下史无前例的记录。不知道今年《少年的你》是否仍有足够的人缘和运气。

奥斯卡同人主攻

奥斯卡同人主攻

奥斯卡同人主攻

【文/杨文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