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罗大陆动漫网

真假伊莱克斯(转载)

  南方周末   2002-06-13 12:50:59

    □本报记者杨敏

      来自市场层面的传言说,伊莱克斯在中国的成功只是一个假象,更准确地说,它仅仅是刘小明个人的成功———但刘小明予以坚决否认。

      最近一个来自业界的说法,可能会对伊莱克斯在中国的形象造成一定的打击。

      这个说法是这样的:刘小明(现任伊莱克斯中国区总经理)在中国大演帽子戏法,用部分设备闲置的国内冰箱厂家低价加工冰箱产品,贴上伊莱克斯商标,“新瓶装旧酒”高价买给中国消费者。

      按照这种说法,刘小明并非伊莱克斯正规的高级雇员,而是与伊莱克斯之间存在一种合作关系,关于此甚至有一个很具故事性的版本———

      1997 年,伊莱克斯中意合资冰箱厂严重亏损,深感失望的伊莱克斯决定退出中国,此时刘小明出现了,他向伊莱克斯提出了一个双方共赢的合作方式,具体而言是,他每年按销售额4%的比例向伊莱克斯交取品牌使用费,而伊莱克斯则将中国的运作全权交由给他,而且不需伊莱克斯继续投资作为营销资金,运作资金由刘小明向香港某风险投资公司借款的方式来解决,不过,除此之外的赢利属于刘小明。

      5月27日,本报记者就此说法向刘小明求证,刘小明在电话中予以坚决的否认,他认为这是竞争对手蓄意散布的谣言,并强调他是伊莱克斯的一名雇员。

      的确,从1997 年严重亏损到快速翻身,再到现在成为最令人注目的外资家电品牌,伊莱克斯这几年看上去就像一个传奇故事,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由此引起竞争对手的诽谤攻击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不过,如果以欧洲公司特有的沉稳风格的眼光来审视,伊莱克斯在中国的运作也不乏另类之处。

      与伊莱克斯传奇般成功同样出名的是刘小明。“一个小木匠,自学上了大学,阴差阳错地考上了联合国译员,在美国读了硕士、博士,后来做律师,再后来成了百事可乐食品(中国)的总经理,尔后竟然投身到看上去前途暗淡的伊莱克斯,并将伊莱克斯奇迹般地振兴”。这样的文字出现在国内大大小小的新闻媒体上。

      可以说,目前刘小明看上去已经近乎一个神灵般的企业家了。“对一个中国区的高级雇员如此高调的宣传,一般而言,起码是大多数欧洲公司不会允许这样做的。”———某业内人士说。

      在1998 年以前,尽管伊莱克斯是全球最大的白色家电公司,但在中国可能是少为人知,但在1998 年底,在伊莱克斯海南的一个经销商会议上,伊莱克斯公开表示要向海尔学习的消息出来后,经过一些媒体的渲染,伊莱克斯开始名声大噪。

      有人指斥说,这是伊莱克斯一次精心策划的炒作,而据说另外一个广为媒体关注的“洋品牌卷土重来”也是出自伊莱克斯中国之手。姑且不论这种说法的真实性,但实实在在地说,这几年来,伊莱克斯在媒体上的曝光频率已过高了,这一点与大多数外资公司相差太远。

      对于想在中国有所作为的外资公司,它们的高层会来中国拜会中国政府领导,但现在回过头去看,伊莱克斯公司对中国市场似乎也太漠不关心了,你不难发现,几年来,几乎没有一个伊莱克斯全球的高层到访过中国,而所有出头露面的事都是刘小明一人打理。

      据刘小明自己说,他也听说过类似的传言,包括中国家电协会理事长霍杜方也曾在某个场合询问刘小明是否确实是伊莱克斯中国的大股东。

      现在要对此作出判断显然没有足够的证据,不过刘小明有一段经历能对这种说法提供一点指向。

      按伊莱克斯方面的说法,刘小明是离开百事可乐之后,即进入伊莱克斯任中国区总经理的,但实际上,在刘小明离开百事可乐之后,曾经有一段时间是在经营一个天津出产的饮料百川,随刘小明一起离开百事并进入百川还有百事很多的人员,离开原就职单位,并带走其他员工,在一个外资企业是有违职业经理人操守的,据说,刘小明由此上了猎头公司的黑名单。

      在现在的伊莱克斯中国有限公司,许多高层管理人员都是原刘小明在百事的旧下属,据熟悉伊莱克斯的人士说,这些人是在百川经营无望,随刘小明进入伊莱克斯的,其中某些人也是“帽子戏法”的核心人物。

      另外,在员工的薪酬管理制度上,伊莱克斯中国的运作模式确实不太像一个外资公司,据其内部人说,伊莱克斯各分公司管理人员的基本收益比较低,而最大块的收入来自于销售任务完成后的销售提成。

      一位伊莱克斯高层人士说,他也觉得有些奇怪,这几年来,他基本没有与来自伊莱克斯的境外员工接触过,而且所谓的人员档案管理,直到今年才被要求归入伊莱克斯全球。

      有伊莱克斯内部人员说,这几年,伊莱克斯能够快速上升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给商家比较高的利润,而且“伊莱克斯的毛利的确很高”,原因是伊莱克斯采用了很灵活的方式。

      黄蓝/BizFoto

×